外事外教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John Macalister教授举办学术讲座
2019-05-23
2019年5月17日,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院教授John Macalister在永乐高131net登录新楼做了题为“英语在新西兰与新西兰英语”和“语言景观”两场学术讲座,探讨了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论题。讲座由语言所副所长高彦梅副教授主持,语言所教师、硕博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以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讲座并参与讨论。
John Macalister教授做题为“英语在新西兰与新西兰英语”的讲座
在第一场讲座“英语在新西兰与新西兰英语”中,Macalister教授首先引用了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对英语的论断:“英语是语言杂食动物(linguistic omnivore)”,指出英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种不同语言的成分。由此,Macalister教授引出了对新西兰英语发展历程的讨论。他回顾了新西兰的语言史,着重分析了英语与当地的毛利语的接触,指出由于殖民时期英国殖民者与当地土著毛利人之间相对和平的相处模式以及双方的通婚等原因,大量毛利语词汇进入英语,如mere(一种毛利装饰品)、flax(亚麻)等,并从中总结了语言接触导致的词汇借用的五种模式(直接借词、意译、语义借用、合成、造新词)。当代新西兰英语词汇的来源多样,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利语社会文化类词语的借入,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西兰在人口分布和政治格局上的变化,而正是这些毛利语成分构成了新西兰英语最突出的特征。最后,Macalister教授总结认为,根据Schneider的后殖民英语发展的五大阶段(建立、形成稳定外规范、本土化、形成稳定内规范、区别化)理论,目前的新西兰英语的发展正处于第三到第五阶段,同时也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新西兰英语新变体发展的问题上。
在第一场讲座的提问环节中,Macalister教授与在座师生探讨了新西兰的语言状况,包括毛利语在新西兰的使用情况及与英语的关系等。此外,师生们也与教授就全球英语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第二场讲座“语言景观”中,Macalister教授介绍了“语言景观”这一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论题。他指出,语言景观指的是“语言和文化的视觉呈现”,从更广泛的视野来看,人们身边任何承载了信息的事物都可以纳入语言景观的研究范围。Macalister教授首先从传统的对标识语言的研究入手,介绍了语言景观的传统研究方法,包括定义研究空间、标识语言计数、对是否为官方标识进行判定,对多语标识中不同语言的重要性和对应性上进行分析,最后将其与当地的语言政策与语言实践进行对比。接下来,他以东帝汶语言景观研究为例进行了阐释,通过对该国某一区域不同语种标识的统计,他对当地的语言情况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之后,他又介绍了扩展版的语言景观概念,指出一切符号系统都可以归入语言景观的研究中,在研究方法上也从过去的注重量化逐渐转向了质性研究。他以新西兰的纪念碑和马来西亚的香港鞋店外的塑像为例,阐释了语言文字和图画各自的表意功能,并结合历史背景探讨雕塑所传达的意义以及场景对意义的影响。最后,Macalister教授指出,通过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语言问题。
John Macalister教授做题为“语言景观”的讲座
在第二场讲座的提问环节中,Macalister教授与在座师生探讨了语言景观在中国语境下可能的研究话题,也就“语言景观”和“符号景观”的概念界定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这两场讲座中,Macalister教授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和深刻的学术思想受到了与会师生的赞许,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图:孙铭徽、郝赟;文:殷成竹、师小磊、范祎)